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长城尊龙柴油好用吗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刘禹锡在65岁时创作了一首诗,领悟人生真谛,洞察生活本质_宦官_玄都观_桃花

刘禹锡,这位唐代诗坛的佼佼者,因两首桃花诗的缘故,竟然两次遭到贬谪。

而这背后,跟唐朝政坛那场深远的永贞革新密切相关。这次革新失败,不仅让他的仕途改变,还促使他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反思。

自从安史之乱以来,唐朝就陷入了各种麻烦,藩镇割据、财政紧张和宦官的权力横行,简直像三座大山把这个王朝压得晃晃悠悠。其中,宦官的专权尤其棘手。跟汉朝、明朝不一样,那个年代的宦官只是皇权的附庸,唐朝的宦官竟然能动摇皇帝的选择,威胁到皇帝的安全。这种乱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德宗那个时期。

安史之乱后,宦官的权势慢慢上升。唐玄宗时期,高力士虽然受到重用,但他忠诚又不贪图权力,还没造成太大麻烦。到了唐肃宗那会儿,李辅国开始得势,竟然建议把唐玄宗逼去别院。到了唐代宗之时,程元振和鱼朝恩就更是张扬得很,简直有了架空皇帝的架势。

展开剩余77%

唐德宗因为受到藩镇的威胁而被迫迁都奉天,这期间,窦文场和霍仙鸣等宦官为保护皇帝立下赫赫战功,因此被任命为神策中尉。从那以后,宦官手握禁军权力,开始随意插手朝政,甚至左右皇帝的废立。

唐顺宗继位之后,立志要改变现状,他与亲信王叔文、王伾、刘禹锡、柳宗元等人共同发起了永贞革新。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,就对朝廷的弊端十分担忧,可因为受到王叔文他们的劝阻,没有贸然上奏。如今登基后,君臣齐心,打算大展宏图。改革计划包括压制藩镇、打击宦官、惩治贪官,还要取消地方官员的献礼,每一条都正中痛点,但也触犯了各方的利益,面临着巨大的阻力。

革新派内部分工不太顺畅,唐顺宗因为当太子时的压力,后来中风后说话变得不那么流利。他的宠妃牛美人成了他和大臣们之间的联络人,信息得经过好几个人传来传去,这繁琐的步骤给改革进程带来了很大的麻烦。结果,永贞革新在不到一年就因各方的阻挠宣布失败。

唐顺宗被迫让位,王叔文被贬到渝州当司马后被赐死,王伾则是被贬到开州当司马,结果病死了。刘禹锡、柳宗元等八位同僚最开始被降职为州刺史,没过两个月又被贬为州司马,这一事件被称为“二王八司马之变”。自此,刘禹锡的仕途坠入了无尽的黑暗。

十年过去了,唐宪宗已经稳稳坐上了皇帝的位置,朝廷的局势也逐渐恢复了平稳。有些人开始想起了刘禹锡等人的才华,提议将他们重新提拔。于是刘禹锡被召回到京城,看到玄都观里一片桃花盛开,让他不禁回想起往昔,感慨万千,便写下了《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》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到看花回。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”

表面上在写桃花,实际上是在讽刺京城的权贵们,把那些新贵比作自己离开后种的桃花,满含对谄媚風气的不屑与嘲讽。此诗一出,权贵们纷纷气得脸红,刘禹锡也很快被派到遥远的连州,这一呆就是 13 年。

公元828年,刘禹锡重返京城。此时,当年参与永贞革新的唐顺宗早已去世,而曾经召回又贬走他的唐宪宗也不在了。经过唐穆宗和唐敬宗的统治,皇位已经传给了唐文宗,朝廷的人事变动可谓是翻天覆地。当年主张外放他的宰相武元衡,也已被节度使暗杀。

刘禹锡带着复杂的心情,再次走进玄都观,随之写下了《再游玄都观》:“半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菜花开。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。” 诗里昔日盛开的桃花已然消失,只剩下青苔和菜花,那个种桃的道士也不知身在何方,唯有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。这看似只是对玄都观景色变化的描绘,实则深藏着他对人生和世事无常的深刻领悟。

经历过两次因为桃花诗而遭贬,刘禹锡的生活可谓起起伏伏。到了65岁,他回首往昔,终于领悟了人生的真谛。

《酬乐天咏老见示》人谁不顾老,老去有谁怜。身瘦带频减,发稀冠自偏。废书缘惜眼,多灸为随年。经事还谙事,阅人如阅川。细思皆幸矣,下此便翛然。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

人生就像玄都观的桃花,凋零之后又盛开,世事变化真是无常。曾经的权贵与朝堂争斗,都不过是昙花一现。曾因诗才遭罪,仕途上历经波折,如今他已不再为功名利禄而拘泥,也不再因为权贵的迫害而愤愤不平。他终于领悟到,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世俗的光环,而是守住内心的真实。

在这两首桃花诗的起伏之间,刘禹锡用宽广的心胸把人生看透了。他以一种超脱的心态,淡然地观看着风云变幻,把自己的一生经历融入诗中,留下了智慧的印记,流传千古,启发了后人。

发布于:陕西省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